77779193永利城鄉資源與規劃學院
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
第一章前言
一、規劃背景
1、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戰略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四化同步發展,要達到這一目的,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提出要求,要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創新基地建設再上新台階,要建設若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發機構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并且進一步加強大學科技園的建設,提升大學的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教育是科學技術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和生力軍,大學既是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又是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創新成果的重要源泉,擔負着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推動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使命。中國的大學要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要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首先就要将自身建設成為創新型組織,各種創新要素富集、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的機構,成為國家和社會創新的發動機。
2、實施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戰略是77779193永利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2014年11月,省教育廳發布了《關于開展高等學校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4]448号),明确要求以改革促發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包括科技評價、科技獎勵、成果轉化、科研經費、管理手段等;以需求帶創新,緊緊圍繞國家、區域創新需求,注重高校在支撐和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協同提質量,支撐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促進科教融合、科教協同,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完善創新體系建設,要以本學校創新體系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科技創新平台、基地、學科的合理布局,提升學校科技創新綜合競争力;以文化育卓越,營造寬松的創新文化氛圍,強化科技資源開放,推進科學普及,改進學風建設,鼓勵科技卓越追求。
77779193永利是辦在民族地區的省屬地方綜合大學,在認真總結辦學經驗、準确分析國内外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把77779193永利建設成國内具有較大影響的、特色鮮明、高水平的地方綜合大學”轉型發展的目标,改變過去以外延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堅定地以“内涵為主、質量立校”作為重要方針和根本導向,把工作重點放在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水平、提升效益上。着重解決投入與産出不适應和高新人才稀缺資源瓶頸兩大問題,避免出現發展目标和學科結構的趨同化,即辦學沒有特色。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提高生産效率,遏止由于要素投入增加而導緻的産出遞減的趨勢,突破由資源與要素短缺所造成的瓶頸,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斷增強學校的核心競争力。
二、學院簡況
1、學科專業
學院現有園林、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城鄉規劃、土木工程5個本科專業,以及“生态環境與城鄉規劃”二級學科碩士點1個、“園林與景觀設計”藝術設計領域專業碩士點方向1個,其中園林專業為學校服務武陵山片區特色專業群建設點和校級重點學科,城鄉規劃學為學校“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地理學、土木工程4個一級學科,優先發展城鄉規劃學學科和土木工程專業。
2、人才培養
按照學校轉型發展戰略部署和改革發展方向,适時調整學院辦學思路、擴大辦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專業結構、打造學科優勢、增加核心競争力、營造和諧學院。牢固樹立“面向基層”的人才培養觀,根據自身實際并結合當前國家土木建築與規劃設計行業現狀,科學确立了立足地方,服務基層的人才培養目标,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幹得好”的應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穩步推進學院的學科建設、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内容改革。認真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嚴格過程管理,将入學教育、專業學習、實驗過程、教學實習等納入教育教學質量考評内容;以質量為核心,優化課程設置,突出高級應用技能培訓,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打造精品課程;改革培養機制,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土木建築與規劃設計類人才培養質量。
學院經常承辦全校性的學科競賽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級及以上學科競賽,多次榮獲國家級、省級一等獎。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多,研究型學習和創新性實踐項目立項級别高,屢屢獲得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學生就業情況好,畢業生就業率逐年遞增,獲得用人單位一緻好評。
3、科技服務
學院緊緊圍繞武陵山片區開發,切實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實現了國家級項目的突破,主持、主要參與國家自科課題4項。積極推進“産、學、研、用”相結合,增強服務地方的能力。先後承擔了“重慶秀山縣十三五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湘西自治州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戰略研究”、“張家界市永定區十三五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永定區包公山村觀光休閑農業園總體規劃”等地方服務項目30餘項,通過整合學院優勢,促進産學研合作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武陵山片區的資源開發、城市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目的意義
1、進一步提升學院自主創新能力
促進學院科研發展和協同創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自主創新型師資隊伍,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得到充分保護,創新價值得到更大體現,創新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創新人才合理分享創新收益,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正落地,從而提升學院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2、加快實現學院轉型發展
學院仍然是一個快速發展中的學院,由于資源約束,特别是師資隊伍短缺,轉型升級之路面臨着困難與挑戰。要用比較短的時間實現飛躍,既沒有現成的模式,也缺乏可以照搬的經驗。必須抓緊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後來居上,建成一流強院。
3、全面提高學院辦學質量
全面提高以育人為核心的教育教學質量、學科質量、人才質量和管理質量,在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評價标準、學科發展、科研水平的評價體系和管理體制方面,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大膽創新突破,形成符合學院實際的辦學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
第二章 “十二五”科研工作總結
一、主要成績
“十二五”期間,學院按照“轉觀念、調結構、擴規模、謀發展”的工作思路,在隊伍建設、對外交流合作、科技創新、社會服務、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不僅擴大了學院的辦學影響,而且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隊伍建設初具規模
引進博士1名、碩士9名,選派8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聘請了3名特聘教授、7名客座教授;晉升教授1名、副教授3名。
2、對外交流合作初具影響
學院與康奈爾大學、中科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山大學、中南大學、長安大學、福建師範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城市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湖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方測繪集團、湖南建工集團、廣州中大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湖南中大規劃設計院、湖南中規設計院、張家界規劃局、國土局、建設局、林業局等40餘家單位開展了交流合作;參加了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項目逾10次;舉辦各級各類學術會議、學科競賽5次;參加國際、國内學術會議15人次。
3、科技創新初顯成效
主持、主要參與國家自科基金項目4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核心論文20餘篇;主編專著、教材8部;申請實用外型專利14個。
4、社會服務開始起步
承擔了“秀山縣十三五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湘西州綜合交通運輸‘十三五’發展戰略研究”、“永定區十三五新型城鎮化規劃”、“永定區包公山村觀光休閑農業園總體規劃”“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照明規劃”、“宣恩縣和平組團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社會服務項目30餘項,經費80餘萬元。
5、體制機制建設逐步形成
“十二五”期間學院建立完善了由院長、院長助理、科研秘書組成的科研管理隊伍,職責分明,服務師生;學院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科研成果按照學校科研工作量核算辦法計算工作量,納入學院分配辦法予以資助;學院制定了社會服務項目管理辦法,為社會服務項目提供場地、設備等,鼓勵項目經費入學校賬戶,不提取或象征性提取管理費。
二、基本經驗
“十二五”期間學院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學校黨委、行政的正确領導和科研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主要經驗總結如下:
1、善于利用外部資源,借力發展
通過對口支援、聯合辦學、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等措施,争取利用中山大學、南方測繪集團等高校及企業的人才、技術及平台,培養師資,加強學科實力。
2、響應專業辦學需要,務實發展
按照理工科專業人才培養需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主動服務社會經濟建設,提升師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3、明确教師學科方向,聚力發展
學院搭建了四個特色鮮明的一級學科,教師按學科歸隊,組建學科團隊,集中力量建設城鄉規劃學、土木工程等優勢新興學科。
三、突出問題
1、學科力量亟待加強
高水平學科帶頭人缺乏,教授、博士數量少,學科骨幹力量嚴重不足,校級創新團隊缺失;對外交流不夠,學術氛圍不濃,高水平科研項目、成果較少。
2、創新平台亟待建設
省、校級科技創新平台與省級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缺失;測繪、規劃、設計與施工等資質平台空白。
3、成果轉化亟需重視
專利等科研成果轉化率低;國家、省級科技成果獎缺失;主動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的意識有待加強;具有重大影響的社會服務項目有待突破。
4、體制機制亟需完善
師生對科研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高水平科研成果獎勵力度有待加大;高效、可行、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理順與完善。
第三章 “十三五”發展思路與目标
一、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國家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為契機,以深入實施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為抓手,以人才建設為主線,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為動力,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标,以促進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為重點,按照“緊抓機遇、加快發展、充實提高、服務地方、彰顯特色”的工作思路,力争取得一批有影響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成果,努力将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區域性示範的創新型學院。
二、發展目标
1、總體目标
到2020年,學院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激勵教師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團隊實力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和科技服務成為推進學院發展的源動力,學院科技工作實現“五大提高、三大突破”。
五大提高:教師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團隊整體實力的大幅度提高,科研項目、經費和成果從數量到質量大幅度提高,科技服務地方的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國際國内協同合作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大突破:省級重點一級學科點突破;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團隊和科技創新平台突破;國家級科技成果突破。
2、階段目标
1)立足學科優勢,結合地方需求,凝練科研創新發展方向
圍繞武陵山片區區位、資源、地理環境、生态環境等的優勢與特色,結合地方經濟建設實際需求,2-3年内逐步凝練符合學院科研基礎與學科特點,易于形成優勢、具有一定特色的科研創新發展方向2-3個。
2)凝聚與培育科研創新團隊,提升團隊創新能力與水平
依據科研創新發展方向,構建以武陵山區地理信息系統、西部地區城鄉規劃與建設、武陵山區特色資源(大鲵、花木、地貌等)開發與應用等為核心研究内容的科研創新團隊3-5個,加大科研創新團隊領軍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提升團隊創新能力與水平,建成具有一定特色和影響力的省級科研創新團隊1-2個。
3)整合優勢資源,搭建科研創新發展平台
整合學院學科優勢資源,進一步明确學科發展方向,優化學科結構,依托南方測繪集團、湖南建工集團及地方聯合辦學相關單位優質資源,搭建科研創新發展和服務平台,構建集專業研究、公共服務和協同創新為一體的科研創新平台群。力争建成國家級科研創新發展平台1-2個,省級科研創新發展平台2-3個。
4)完善管理制度,構建科研創新驅動機制
制定與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引入激勵機制,加大科研創新獎勵力度,營造良好的科研創新環境,加強科研創新管理,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研創新驅動機制。
5)培育系列科研創新成果,産、學、研、用相結合,充實辦學内涵、提升辦學水平與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
依托科研創新發展平台,緊貼地方經濟建設需求,圍繞科研創新發展方向,培育“武陵山區基礎地理信息與區域規劃協同服務平台”、“武陵山區特色資源開發利用”、“ 武陵山民居建築與民族傳統村落保護”、“中小城鎮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态環境保護與特色資源利用”等方向的系列科研創新項目。産、學、研、用相結合,提升辦學内涵與服務地方能力,力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3-5項,省級科研課題立項8-10項。
第四章 主要任務
一、科研創新團隊建設
在培養出一批學術帶頭人和科研創新骨幹的基礎上上,分批、分層次、有重點地建設好四個一級學科,争取校級科研創新團隊實現學科全覆蓋、省級科研創新團隊建設有突破,打造1至2個國、省内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科研創新團隊。
1、引進學術帶頭人1-2人、博士3-5人,培養博士10-15人;
2、重點建設城鄉規劃學、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力争建設省級科研創新團隊1-2個;
3、加強建設地理學、風景園林一級學科,建成校級科研創新團隊5-8個。
二、科研創新平台建設
一手抓各級各類科研創新平台的創建,謀劃平台群的建設;一手抓測繪、城
鄉規劃、景觀設計、工程檢測等資質申報,組建社會服務平台。
1、圍繞學科優勢和地方需要,建設專業研究、公共服務和協同創新科研創
新平台群;
2、力争省級、國家級科研創新平台建設有突破;
3、建成校級科研創新平台4-5個;
4、建成測繪、城鄉規劃、景觀設計、工程檢測等乙、丙級資質平台2-4個。
三、科技成果
在培養一批科研創新骨幹的基礎上,重點培育國家級課題、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承擔多項重大社會服務項目。
1、發表核心論文60篇以上,申請專利30項以上,出版學術專著3-5部;
2、主持國家級課題5項以上,省部級課題10項以上,省廳級課題30項以上;
3、争取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5項,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
4、完成重大社會服務項目5-10項,經費突破1000萬。
四、對外交流合作
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加強國際、國内學術交流活動,增強學術氛圍,開闊學術視野,擴大學術影響。
1、資助科研創新學術帶頭人、科研創新骨幹國外訪學、進修2-5人次;
2、資助青年教師參加國際、國内重要學術會議15-30人次;
3、主辦、協辦國際、國内學術會議3-5場;
4、邀請國際、國内知名學者學術報告5-10場。
五、體制機制建設
改革與完善創新驅動與科技發展相關管理制度,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與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重大科技創新與科研成果孵化保駕護航。
1、改革與完善現有的科研考核辦法與制度,根據科學技術活動特點,把握好科學研究的探索發現規律,為師生潛心研究、發明創造、技術突破創造良好條件和寬松環境;
2、大力營造勇于探索、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和社會氛圍,對于潛心重大科技創新的師生,應放眼長遠,不急功近利,保障師生必要的研究經費與生活費用;
3、強化競争政策和創新意識,促進優勝劣汰,增強師生的創新動力,對于懶散、缺乏創新意識與動力的師生實施末位淘汰制,成果突出者在年度評優、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權。
第五章 保障措施
對“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的戰略和措施進行系統性規劃,包括将要突破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關鍵資源保障等。
一、重大政策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學技術發展趨勢,調整和更新現有學科的研究方向,鞏固和提高優勢、特色研究方向,培育和建設具有前瞻性和符合産業經濟發展趨勢的新方向。對社會急需、對學科發展起關鍵作用、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加大政策傾斜和支持力度,帶動所屬學科向更新、更好方向發展,形成特色和優勢。
積極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從謀劃武陵山片區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謀劃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争取湘西自治州和張家界市政府的支持,在财政資金、土地置換、人才引進、教師住房、科技合作、學生就業等方面,争取得到更大的政策傾斜力度。确保在新一輪跨越發展具有穩定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撐和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重大改革措施
一要以改革促發展。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包括科技評價、科技獎勵、成果轉化、科研經費、治理體系等。進一步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推進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制訂以績效為導向的人事考核和崗位聘任辦法,增強廣大教職員工的崗位意識和競争意識;推進科研業績評價體系改革,調動廣大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的積極性。
二要以需求帶創新。緊緊圍繞區域創新需求,注重學院在服務地方,支持和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和新興産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三要以協同提質量。支撐内涵式發展,促進科教融合、科教協同,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四要完善創新體系建設。要以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注重科技創新平台、基地、學科的合理布局,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綜合競争力。
五要以文化育卓越。營造寬松的創新科技文化氛圍,強化文化的引領、培育作用,推進科技自覺性,營造科技良好氛圍,追求卓越創新科技。
三、關鍵資源保障
實施人才強院戰略。抓住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個重要環節,科學規劃,深化改革,重點突出。協調促進學術人才、應用人才、管理人才、服, 務人才等各類人才隊伍的建設,健全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努力建設一支适應學院發展目标定位要求、結構優化、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圍繞“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基層學術組織建構方式,建立有序的團隊協作模式和合理的業績分配機制,提高團隊創新活力。改善人才隊伍建設政策環境。優化人才政策環境,加強統籌規劃和投入力度,促進人才隊伍的高端化、團隊化、職業化、國際化和博士化進程,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新智慧不斷迸發、創新成果不斷湧現。根據教學研究型大學特點,建立健全人事考評體系,形成一整套科學公正的分層次、分類别的人事考核與管理标準。
優化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通過改革投入方法、加強投入監管、實施績效考核等措施,有效提高辦學資源的配置質量,提高資源投入與學校發展戰略目标的關聯度。資源流向主要應向投入産出效益高、有利于形成标志性成果、符合學校建設與發展戰略需要的基層學術組織、創新團隊、創新平台等創新載體傾斜,推動實施空間資源的科學規劃與管理。建立教學、科研等各類用房的定額管理與科學的用房調配機制,優化資源配置,成為辦學資源的一塊增生地。合理分配研究生招生資源,把研究生培養與創新驅動、科技發展緊密聯系起來,促進有實力和有潛力的基層學術組織可持續發展。
加大創新活動和科學研究的資金投入。争取各級政府的重點專項資金投入,積極開展橫向科技合作,增強“造血”功能,争取來自企業的研發服務收入有較大增長,進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建立科技投入多元化的保障體系。學院每年投入一定資金用于重點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員獎勵、學術專著出版、學術交流及對外争取科研項目等的資助。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并為教師按期、高質量地完成項目提供必要的條件和一定的配套經費。
加強學科和科研平台建設。建立若幹面向區域主要産業集群和新興戰略性産業的科研大平台,實施“大平台培育計劃”。鼓勵和支持國家重點扶持相關領域和基礎前沿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産品)開發及應用示範。包括新型城鎮化創新發展、資源環境與生态保護、宜居村鎮、綜合運輸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相關學科和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