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宋玉 高智轶 孫浩 梅馨月)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學生努力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态度、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賽事長效機制。
3月13日晚上7點,學院于第四教學樓六樓會議室(南4601)舉辦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出席人員有黨委書記王濃章,副書記、院長吳吉林,副院長劉衛國、卓德兵,系主任楊靖、孫青,以及指導老師和參賽團隊成員們。會議由王濃章主持。

(圖為比賽現場 孫浩攝)
本次“挑戰杯”涵蓋自然科學類、哲學社會科學類以及科技發明制作三大類别,吸引了衆多優秀團隊積極參與。其中,14支團隊入圍最終答辯環節。

(圖為參賽人員演講 孫浩攝)
答辯環節分為項目陳述與評委提問兩個部分,旨在為選拔優秀作品參加校級、省級乃至全國性賽事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積極推動學術成果向實際應用轉化。各項目負責人在賽前經過系統化的準備,并在老師的指導下,憑借沉着自信的台風和精準凝練的語言,以PPT演示的形式,全面展現了項目的創新亮點與實踐價值。他們的出色表現,充分體現了學院青年學子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評委們從作品的社會價值、實踐過程、創新意義、發展前景和團隊協作等多個維度進行了細緻的評價和專業的指導。他們在充分肯定各參賽項目亮點與優勢的同時,也客觀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為作品後期的完善提供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圖為王濃章書記主持 孫浩攝)
院長在點評時進行總結。提出四個進一步,進一步破題、進一步積累、進一步導師指導、進一步傳幫帶。未來的科研工作要以“高位選題”為導向,鼓勵學生立足學科前沿、聚焦社會需求,打破學院界限,積極向省級、國家級競賽發起挑戰。同時,要加強科研團隊的協作,注重長期積累和案例學習,深化師生聯動機制,擴大賽事影響力,打造更具示範性的學術品牌。

(圖為吳吉林院長點評導參賽作品 宋玉攝)
會議要求,“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一定要綜合考慮作品的科學性、先進性、現實意義等因素。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側重于基礎學科學術探索的前沿性和學術性,哲學社會科學類社會調查報告側重于與經濟社會發展熱點難點問題的結合程度和前瞻意義,科技發明制作側重于作品的應用價值和轉化前景。
此次比賽為青年學子搭建了一個展示創新實力的廣闊舞台,有力推動了學院創新教育向縱深發展。我們期待晉級團隊在後續賽事中繼續砥砺前行,以更高質量的創新成果展現當代大學生的科研素養和社會擔當。同時,也希望學院全體青年學子能夠以此次競賽為契機,用科技之筆繪就工程藍圖,以創新之力回應時代課題,為學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審/校:張曉陽,二審/校:李大軍,三審/校:王濃章)